风雅龙游丨状元遗风润村风
枌榆青荫密,不记几周星。
造化留神迹,山川妥地灵。
一时捐玉几,千古享彤庭。
仁义终难泯,丹心昭汗青。
这首《偃王庙》诗歌颂的是远古仁义之君徐偃王为民弃国的壮举,作者是南宋高宗朝状元刘章。
刘章(1102年至1181年),字文儒,出生于寺下村,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乙丑科进士第一名。寺下村现属溪口镇管辖,与灵山古镇相邻。灵山古镇曾有徐偃王庙,有一年刘章在拜谒徐偃王庙后追忆偃王故事,情不自禁写下《偃王庙》一诗,既寄托缅怀之情,也表达他为官的心愿。
正值宋金战事频仍之秋,又遇奸相秦桧当政专权,刚正不私阿的刘章在宦海几度沉浮,至宋孝宗即位之后仕途才相对顺利,先后任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信州知州、漳州知州,后又任礼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致仕。
刘章是寺下村乡亲们的骄傲,也是争相效法的先贤。重视教育是该村一贯的传统,“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成了祖祖辈辈恪守不渝的不成文的“铁规”,故而人才辈出。数百年来,从寺下村走出去在各行各业各领域绽放异彩的先贤不胜枚举。即如当代,便有全国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黄瑞祥,他还有幸与毛泽东主席合影;有担任过浙江大学副校长的叶方,在浙江大学任职过的还有林志;有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邱茂良,他生前是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等等,至于在军界、警界、政界、教育界任职发光发热的寺下人便更是众多了。
“我们村集体组织对村民子女上学读书的事也很重视。”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陈伟说。20世纪80年代,寺下村就推出“奖学金制度”,对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些年对每名考上重点线的学子奖励1000元及相应学习用品。“村集体经济再拮据,这笔奖学金是无论如何都要挤出来的。”有位修姓的女孩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条件相当艰苦,村干部担心她会因穷困而辍学,就多次到县民政部门寻求帮助,终于为这位女孩争取到3000元助学金。修姓女孩心怀感恩,勤奋好学,终于考上一所金融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杭州一家医院从事财务工作。“我们村年年都出大学生,而且年年都有学子考上名牌大学。”据陈伟介绍,就近10年来,全村光是考上浙江大学的就有7名。
寺下村西北角有座3孔石桥,长36米、宽3米,当地人称之为“贺羊桥”。这是一座古桥,清代光绪年间曾重修,后来又经多次修缮,现在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了。在民间传说中,“贺羊桥”与刘章有关,而且是刘章出资兴建的。
刘章少时好学,每天要跨过一道水沟到村边的学堂去读书。有一回,天降暴雨,沟水暴涨,刘章跨不过去了,于是心生一念:在这水沟上造一座桥。刘章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恰赶上老母生日。老母欣喜,提出把亲友送来的祝寿礼金用来建造一座“状元楼”,刘章则想起儿时上学遭遇洪水阻挡的事以及当时的心愿,于是劝动母亲建桥。石桥建成了,刘章因母亲生肖属羊,就把这座石桥取名为“贺羊桥”。“‘贺羊桥’体现的是刘章的善,也体现了刘章的孝。”陈伟说,孝的美德在寺下村代代相传,“在我们寺下村,从没发生过打骂长辈、不赡养父母的事。”
2009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寺下村举办了首届“状元节”活动,这之后形成每年举办一次。每当举办“状元节”,乡亲们对着刘章画像叩拜如仪,并请出刘状元画像在村庄巡游,让乡亲们铭记先贤伟业、学习和传承先贤美德。见贤思齐,寺下村民风淳良,对此村干部们深有感触。村里有条弯弯曲曲长300余米的杨家巷,原来推三轮车进去不小心就会碰到巷两边的住房,相当狭窄。2020年,村里决定改造、拓宽杨家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拆到谁家墙垣,谁都无条件拆除,有户人家竟拆掉50余平方米房屋为项目让路,还不要一分钱补偿。杨家巷改造完成,两辆轿车都可顺利交会通行了。“利益大家的事,乡亲们都会全力支持。”陈伟满怀感激地介绍,建设状元广场、实施灵山江综合整治项目、整治白马滩湿地公园、修筑状元堰、打造踏浪滩垂钓中心等,这些年寺下村桩桩件件实事的兴办都得到村民的鼎力相助,于是村庄越来越美了,人气更旺了,“状元村”已然成了引人瞩目的“网红村”。“全村580余户1600余人口,都是好样的!”提起乡亲们,身为村主要领导的陈伟自豪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