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婺剧

发布时间: 2020- 07- 23 15: 17 浏览次数:

龙游婺剧是流传于龙游、金华、衢州一带的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剧种的总称。其渊源于远古时代的“稻作文化”、“傩祭文化”,1950年,在华东戏曲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定名为婺剧。

龙游婺剧有着丰富的班社资源,近代就有叶联玉昆腔班、新庆福科班、陈春聚班、周春聚班,还有浙江省第一个民办公助婺剧团——衢州实验婺剧团。

龙游婺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伶,曾有“龙游出戏子”的谚语,主要著名演员有梁姜棠、刘土福、汤素梅、周越先、徐汝英等龙游人,并经过他们培养出一大批传人。如郑兰香,陈美兰等等。

龙游婺剧在龙游建筑上有完整的体现,许多龙游明清的古建筑中,完好地保留着多种类、艺术价值高的龙游婺剧戏曲砖雕、木雕及古戏台,如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的叶氏建筑群古戏曲砖雕,雕制着砖雕《刘备招亲》、《尉迟公救驾》、《单刀赴会》、《虹霓关》、《临江会》等精美绝伦的戏曲图案。

在龙游很多地方还留有古戏台和祠堂台。如横山乡东坞村绍衣堂戏台、志棠乡杨家村杨氏宗祠戏台、志棠乡卸厅村雍睦堂戏台、志棠乡儒大门村三槐堂戏台、志棠乡后邵东村东陵侯戏台、马叶乡马氏宗祠戏台等等。

龙游婺剧在地方文献也有着完整的记载,如《龙游县志》等,龙游婺剧和明代中期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徐渭等人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龙游婺剧是研究婺剧文化和昆曲南移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龙游婺剧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度十分兴盛,直到“文革”前,还有许多民办婺剧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城镇的观众逐渐下降,龙游婺剧班基本消失,许多剧团挂靠到外地,目前只剩一个民办婺剧团,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婺剧,整个龙游婺剧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龙游婺剧进入需要保护阶段。

信息来源: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