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涌千年翠光岩
衢江自衢城向东,款款而行。出盈川,过团石湾,到翠光岩时,河道突然变窄,落差骤然加大,原本平缓的水流此时如同脱缰野马,狂奔不羁。排工、船夫挺立潮头,长篙与悬崖力拼,豪情共激浪飞舞。翠光岩,航道上的一个险关,风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元人张正道诗吟《翠光岩》:百尺苍崖水气昏,我来避暑动吟魂。千年尽露波涛色,万古犹存斧凿痕。倒跨苍龙探月窟,醉骑老鹤蹑云根。天心水面无穷意,日日乘舟到洞门。诗歌描绘了翠光岩悬崖百尺的峻峭,江流烟波浩渺的水色。尤为可贵的是,这首诗最早掀开了人工开凿的地下建筑群“万古犹存斧凿痕”的面纱。可惜的是,后人对诗人的揭示毫无领悟。直到二十世纪末发现了龙游石窟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话说回来,人们阅读诗歌,多是意会其意境与情趣的,少有人去据实考证。如果当年有人如徐霞客写地理游记那样,详尽地记述龙游石窟的话,那该有多好。“日日乘舟到洞门”,表明那时的石窟是开放的,当然神秘依然存在,毕竟是“万古”之物。当时的游人慕名前往,大有探究一番的兴致。
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曾驻兵龙游,他写下《同幕客徐天池、沈勾章秀才翠光岩看渡兵》:崇岩百尺俯清漪,胜地天留自有期。隔浦青山开锦障,悬崖红树列彤帏。垂鞭倚马看兵渡,引缆行舟觉岸移。幕客交游多意气,因将长剑镵丰碑。诗中勾勒出兵发翠光岩船队列阵出发的壮观场景。有人读此诗认为“渡兵”乃操练,非也,幕客徐天池即徐渭有《奉侍少保胡公宴集翠光岩》,起句即为“楼船几日下钱塘”。沈勾章即沈明臣有《太末江中连雨呈伟长将军》,首句亦为“海门三日下鸿坡”,可见此次军事行动乃兵发龙游,直赴海防。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秋日,余绍宋与诸友游翠光岩,发现岩下已是一片平畴,全无古诗所描写之景观。余绍宋推断,由于清康熙雍正间江水改道,所以雍正以后人再无觞咏之作,真所谓沧海桑田,不胜感慨。21世纪初,翠光岩对面衢江南岸耸立起一座翠光阁,为一马平川的龙游城平添了挺拔之势。登上翠光阁,远眺对岸烟云笼罩的翠光岩,可以遥想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历史经历过多少次斗转星移的巨大变迁。
自翠光岩顺流而下一公里,便是虎头山。这里是北乡乃至寿昌、建德入龙游城之要道。水深江阔,奈何?枯水期有浮桥可行走,涨水时就只能靠船渡了。民间传说神仙曾在此造过一次桥,虎头山这堆土就是神仙一畚箕从凤基坤运来的。所以人们把凤基坤叫作畚箕空。为了讨个彩头,神仙对一个路人说,要在这儿造桥了。路人一声冷笑回答,谅是神仙也无奈。彩头没有得到,反而触了霉头,神仙泄气了。1970年,借了军事用途—701工程的光,虎头山大桥动工。不见围堰造墩,采取当时还是相当先进的“沉井法”。一年后,大桥通车,成了龙游境内横跨衢江的第一座大桥。
衢江北岸团石至小南海一带,曾是清末重兵部署的一个战场。同治元年(1862),浙江巡抚左宗棠奉命镇压占据龙游的太平军。左宗棠认为龙游城“东南北三面依水,惟西平畴弥望,城小而坚,一时难以猝拔”,遂决定四面围攻。清军久攻龙游不下,左宗棠遂命崔大光率四营亲兵屯隔河北岸之茶圩里。左宗棠率亲兵,驻离城15里之团石湾,策应西北两路。另派按察使刘典率马步10营屯城北虎头山之高桥,截断太平军后援。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二日夜,太平军乘月色启东门撤兵向金华方向突围,太平军龙游之战遂告结束。
历史的硝烟散去,落日的余晖铺满整个江面,渔舟撒网,坚守着古典意味的泽国风光。细浪拍打江堤,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舟行一箭之遥,便是汤显祖曾经系舟上岸的小南海竹林禅寺了。竹林禅寺位于凤凰山上,俗名童坛殿。凤凰山虽不高峻,但俯瞰衢江支流灵山江与衢江的汇合处,因而从水面抬望,显得格外奇伟。明人叶兰有《游童坛》诗:危楼百尺倚云开,鸟拂潭光镜里回。隔岸峰峦烟外出,接天气象水中来。仙人六博高情恰,玉女三浆逸兴催。东望荆吴多秀色,客星双映钓鱼台。民间则传说竹林禅寺朝有千人朝拜,暮有万盏明灯。千人朝拜其实是指灵山江埠头上妇女跪着洗衣浣纱,万盏明灯是指停泊在江边船只桅杆上挂的风灯。借助于繁华的水道,竹林禅寺香客如云,游人如织。1940年伏夏,余绍宋应邀到竹林禅寺住了6日,写兰竹及书法60余幅,并作诗《竹林寺逭暑八首》。
或许连佛家慧眼也未发现,就在凤凰山下,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翠光岩诗透露“万古犹存斧凿痕”的规模极为宏大的地下建筑群,就在这沿江一线沉睡了千年。1992年,龙游石窟揭开面纱,立即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一批批媒体纷至沓来,一拨拨专家学者蜂拥而至,一浪浪游客潮涌而来。央视《东方时空》赞叹:“鬼斧神工,造化天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词:“历史谜题,文化瑰宝”。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呈现出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最具权威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的观点:龙游地下石室群为越王勾践伐吴秘密建立的战备基地。他说,工程浩大非王室莫属,隐蔽的庞大的特殊的工程必是特殊历史事件的产物。
明龙游知县王廷谦《翠光岩用胡宗宪韵》诗中有“谁信越山征战后,始容傲吏读残碑”,说明翠光岩曾有碑文记载越山征战之事,将之与杨鸿勋教授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岂不是“战备基地说”的又一佐证?千年波涌,潮起潮落。翠光岩的神奇魅力,不仅仅在于地下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建构,也不仅仅在于洞窟修饰令人叫绝称奇的美轮美奂,最大的诱惑在于那把打开千古之谜的金钥匙。梦幻一般迷人的谜题一个连着一个,一个套着一个,编织起一个历史谜团的八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