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龙游丨龙游历史上的两次建城
关于龙游,史书有记载的最早的城池当是春秋时期的姑蔑城,按《国名记》《东阳记》载:城肇始于姑蔑。这应该是龙游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姑蔑城位于衢江以南、灵山江以西。姑蔑城的规模,明万历《龙游县志》有载:“姑蔑宫故城,《旧经》云:城东西二百一十步,南北一百六十八步,高一丈七尺,厚四尺,周四百七十步。至今人犹呼之为寺城麓。”
按照古人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为步的计量法,古人的一步应相当于今天的1.5米左右,因此,姑蔑城的用地面积大概在100亩左右。姑蔑城的具体建设过程,则因史书上没有记载,后人也无从知晓。至明代,姑蔑故城已毁弃年久,没有留下完整的建筑,但四个城门还有遗迹存在,清康熙《龙游县志》载:“城久废,惟存四门。”
龙游历史上有比较详细记载的一次建城是在明代。明隆庆二年(1568年),时任衢州府知府、四川新都县人汤仰来到龙游考察,汤公在四处察看了一番地形地貌之后,便向上级提交建设龙游城的报告,此事得到当时的按察副使毛纲的赞同,愿合力促成这件事。毛纲嘱托龙游知县陈中烈,江山知县、婺源人余一龙,共同负责龙游建城事项。后余一龙升任御史,而河南睢州人傅性敏接替陈中烈担任龙游知县。负责建城的两名主官相继离开龙游,但建城之事并未因此弃置,继任者继续精心筹划新城建设,直至建成。
龙游城于明隆庆二年(1568)冬天开工,隆庆三年夏天竣工。新建成的龙游城周围长6里,城墙高一丈六尺(约5米),基广一丈三尺(约4米),上广九尺(约3米),女墙六尺(约2米)。东面城墙面对灵山江,其他三面城墙下挖有约4米宽的护城河。城设四门,东面为永安门,南面为归仁门,西面为太平门,北面为向义门,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另设四个便门方便百姓日常进出,分别是小东门、小南门、小西门、小北门,便门上皆盖有小屋。
明隆庆五年(1571)冬,江西南昌人涂杰到龙游任知县,遥望新城,赞曰:“美哉乎城,可用保乂吾民矣。”,特撰写《建龙游城记》,记载建城之盛事,并将有功于建城者一一列之,以表后世。
涂杰在《建龙游城记》中对城池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认为建城池的主要目的是为保一方百姓平安,既有战时防守敌兵来犯之军事作用,更具和平时期防止流寇出没、盗匪往来、偷窃抢劫祸害百姓之治安作用,所谓“建城盛民,俾之乂安,惟坚则久”。因此,在古代,城池就象一个容器一样,装载着百姓安居,承载着百业兴旺,保佑着一方平安。
龙游城在明、清两朝历经多次战乱毁坏及自然灾害损毁,又屡屡得到修复。今天尚能看到的龙游故城遗迹,应该就是明隆庆所建龙游城之遗迹。
明代的这次建城,离不开当时的衢州知府汤仰。史载汤仰为人恢宏雅量,平易近人,抚民如父兄之育子弟,颇有政声。同时,也离不开两任龙游知县陈中烈、傅性敏的精心筹划、敬业奉献。他们“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借鉴。按察副使毛纲、江山知县余一龙,虽不在龙游为官,但为龙游建城奔波、操劳的那份热心、热诚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为龙游建城贡献最大的诸公,都不是龙游本地人,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抱负,无疑是值得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