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下乡2022年工作总结
庙下乡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庙下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大战略”、打造“两城四区”和庙下“一心两区三基地”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紧抓六春湖景区大开发的绝佳契机,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各项事业取得理想成绩。荣获县争先创优一、二季度“流动红旗”和二季度“龙头奖”,在全县同类乡镇中排名持续靠前。
(一)守住疫情防控底线。一是绷紧“一根弦”,压紧压实责任。衢州3·6、3·13疫情发生以来,庙下乡迅速响应,第一时间部署、最强举措落实,乡疫情防控专班高效运转;明确无疫单位创建工作目标,细化任务分工,严把时间节点;以村为单位,建立“1+1+3+N”防疫工作责任机制,落实精细化管理,绘制人员管控、全民核酸检测采样“两张图”,明确疫情防控要求和核酸采样流程。严村、浙源里村、毛连里村先后成功创建县级“无疫示范村”。二是拧成“一股绳”,落实严防严控。加强人员核查管控,设置2个乡级疫情防控卡点,从3月15日到6月3日在岗值守近3个月,查“双码”、看证明,严把防疫“小门”;充分发挥网格“末梢”“尖兵”作用,发动全乡25名网格员、12名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排摸,逐户上门排查返乡人员信息、疫苗接种情况及核酸检测采样情况,累计排查40000余人次;广泛开展防疫政策、知识宣传,进一步强化群众防疫意识。三是下好“一盘棋”,撑起防疫屏障。全面宣传动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开通绿色通道,提高采样效率;统筹人员安排,乡村两级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力量下沉至全乡13个行政村、1家敬老院、14个采样点,通过“现场+上门”的方式,确保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全乡常态化核酸检测80余次、40万人次,完成疫苗首针剂接种237人,第二针139人,第三针2854人,筑牢抗疫安全防线,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
(二)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一是全力攻坚六春湖景区开发项目。6月23日,六春湖景区开发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签订,7月6日召开项目攻坚动员会,7月8日专班全体干部进驻指挥部,共组建18个由“1名县管领导+1名抽调干部+1名责任乡班子+N名责任乡干部”的征迁攻坚小组,化整为零,集中攻坚力量,下沉一线全力攻坚。截至目前,六春湖景区开发项目已完成374户安置(补偿)户入户评估工作,其中人口审核完成率100%、产权审核和“一户一策”完成率分别达85.56%和82.62%,并于8月20日全面启动签约工作,目前累计签约233户,完成率62.30%。二是超额完成小县大城农民集聚转化目标任务。锚定“复垦面积50亩、集聚人口350人”的目标,充分调动乡、村、格三级力量,通过责任联动、培训带动、宣传滚动、督查推动等“四个动”,压茬推进,打好打赢“小县大城 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比拼赛。截至目前,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共拆除房屋134幢、集聚转化388人,完成率达103.71%。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按照“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三个一”工作模式和“三年计划、两年实施、一年开工”的工作目标,紧盯时间节点、科学统筹谋划、狠抓项目进度,全力推动14个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
(三)汇聚乡村振兴合力。一是推进全域旅游向好发展。紧抓六春湖景区大开发契机,有效整合全乡旅游资源,打造庙下版“一带一路”,即乡村旅游示范带和革命传承红军路,将全乡所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形成景区带村、景村联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突出“红色”品牌,依托长生桥村省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进一步丰富龙南红军路陈列馆、红军夜校、红军拓展基地等红色元素,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打造红色研学体验品牌,举办红色研学一日游、暑期夏令营、红色亲子游等活动;举办首届农耕文化节,立足稻田资源、红色文化,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借助农村综合改革项目,统一流转农田,用于种植荷花,改良品种、扩大规模,优质高山荷花远销日本,莲蓬、莲子、荷叶等产品走向市场,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为群众增收人均4000元以上。吸引外地客商,流转土地200余亩,用于种植高山有机蔬菜,目前已产出茄子450吨,土地租赁收入8万余元,石斑鱼、高山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产品市场欢迎度极高。三是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龙游水发全竹绿色循环产业园庙下副园建设,5月份召开竹加工企业招商入园座谈会,听取竹加工企业代表对园区入园条件和各项优惠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竹产业园区钢结构主体已基本完成,市政附属工程正在实施中。
(四)推进风貌整体提升。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环境。完善河长履职管理,确保巡河全覆盖;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传感器”作用,用好基层治理四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置涉水问题32个;发挥“衢州治水”平台的作用,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加治水护水巡河大行动,提升治水满意度,确保一江清水出庙下。二是借力创文创卫,深化人文内涵。紧抓省示范文明县城创建和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契机,持续推进“有礼指数”八个一提升工作,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力,利用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有礼讲座、有礼宣誓、有礼巡逻队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载体,提升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三是推进流域治理,擦亮生态底色。全面推进总投资5100多万元,治理总长9.2公里的灵山港综合治理项目庙下段(幸福河工程)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8%,沿溪绿化正在进行中。
(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筑牢公共服务“保障网”。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推进“网办”、“掌办”服务向村级延伸,实行村级代办员上门代办业务。持续做好农村低保低边动态调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做好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工作,制定“一户一策”,做到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完成芝坑口综合物业楼、梅林林区道路硬化等一批扶贫项目,启动遂乐村综合物业楼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遂乐、庙下、晓溪三村联建公墓节点打造。二是织密社会事业“服务网”。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进一步优化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布局,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举办“百师千场”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13个行政村居民健康体检全覆盖,劳动保障、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协调发展。三是构建基层治理“平安网”。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优化;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开启“微网格”治理新模式,将全乡25个大网格细分为56个微网格,并按照“1+3+N”模式配强网格力量,延伸基层治理服务触角,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六)锻造“两勤两专”铁军。一是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依法履行政府职责,主动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信访举报件。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三务公开,清理乡级行政服务审批项目,健全建设工程和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招投标管理,加强对农村“三资”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管;积极配合县委巡察组完成政治巡察“回头看”整改工作,3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5个,整改率达97.2%。二是干部队伍更加优化。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总抓手,立足“两专两勤两坚”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坚持纵向比与横向比相结合,以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富民为主题,参与全县“村村擂台赛、月月大比拼”活动,以比促学、以赛促干,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干部干事能力。今年以来,庙下乡4名村书记先后获得“村村擂台、月月比拼”“龙南之星”和优胜奖。三是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扎实开展“八问八查六治六提”作风建设行动,建立“赛马比拼”机制,通过专班化运行,激励乡村干部下沉一线,凝聚起推进小县大城、共同富裕、农村综合改革建设、六春湖景区开发等重难点项目的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疫情防控工作还未结束,防控压力逐渐增大;重点项目、中心工作点面开花,陷于疲于应对的局面;财政实力相对薄弱,现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不强,奔向共同富裕的动能不足;能够用于提高全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资源还不充足;少数干部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精气神有待进一步提振。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