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森林“碳汇”研究 | |||||
| |||||
“我县未来五年林业碳汇量达400多万吨,价值达2亿多元!”近日,我县在全省范围率先完成全域森林碳汇能力计量与监测研究。 今年5月底,县林水局与浙江农林大学林业碳汇科技创新团队合作,收集我县多期(2017年-202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不同森林或树种的蓄积或生物量年生长率等,同时结合实地森林采样调查数据,进行全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碳汇量等指标分析测算、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分析测算和林业CCER碳汇项目潜力测算分析。 经过1个多月,完成全域林地(森林)植被碳汇本底调查和分析测算,具体包括2021-2025年分年度县、乡镇、村、山头地块森林植被碳储量、森林土壤碳储量、森林二氧化碳年吸收量等林业碳汇指标。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综合考虑地域分布、森林类型和海拔三个因素选择80个土壤采样地点,采集了240个土壤样品,完成全域土壤碳储量的本底调查和分析测算。通过深入分析我县主要树种组和森林类型的生长特征,建立主要树种组和典型森林类型的碳汇变化预测模型,根据国家林业CCER项目开发要求和县森林经营提质技术挖掘,率先完成了未来5年(2021-2025年)的年度森林CCER开发潜力测算。 据悉,通过计量测算,我县林地面积963158亩,森林面积941073亩,总植被碳储量为149.49万吨,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1.59吨/亩。土壤总碳储量为348万吨,总植被二氧化碳年吸收量为66.80万吨。我县未来五年的林业碳汇量合计约413万吨二氧化碳,按照50元/吨保守价格计算,每年可以增加额外碳汇收益约2亿多元! 围绕“双碳”目标,我县将全域森林碳汇能力计量与监测研究成果运用到新搭建的“四库”在线森林魔方的点碳成金应用场景中。同时,积极开展县域生态碳产品价值评估与实现方法学研究,探索林业碳汇内循环机制创新,推进林业碳汇收储交易,实现“点碳成金”促共富,为省、市林业碳汇建设贡献龙游经验。 (通讯员 应建平 潘寅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