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2021-2025)》《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配合《龙游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稳步实施,努力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彰显龙游特色,推进“文化龙游”建设,积极培育、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基础
(一)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高效搭建。
1.县级馆“破茧新生”。2020年3月龙游县公共文化综合体项目在城东新区中央廊道奠基开建,含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徽戏馆、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等新馆项目,将于今年主体结顶,为龙游公共文化开启了更全面、更敞亮的未来。2020年5月,位于鸡鸣山上、灵山江畔的龙游县博物馆正式开馆,面积近1.8万平方米,全面展示了龙游的“万年文明”,成为龙游人的最佳“城市会客厅”。
2.乡镇(街道)文化站“脱胎换骨”。有效实施文化站三年提升计划,全县15个乡镇(街道),已建成省定一级站8个,二级站6个,三级站1个,下一步将按省定一级站标准进行提升建设。目前,全县创成省级文化强镇3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
3.村级文化设施“全面开花 ”。全县建成城市书房“南孔书屋”8个、图书分馆15个、文化分馆15个、社区市民文化驿站10个、农村文化礼堂240个。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高品质彰显。
1.免费开放有保障。开展龙游县文化场馆服务大提升行动,推动服务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文化阵地服务时间不断延长,“三馆”节假日均不休,文化馆、南孔书屋夜间灯火通明,文化站每周免费开放60个小时以上,经常延时到深夜,村级文化礼堂错时开放集聚人气。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从“有什么就提供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转变,发展形成“曲艺戏舞影书画”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开展“百师千场”培训、“百团千场”活动走进千家万户。
2.数字化改革促便民。乡镇(街道)以上文化场馆实现wifi全覆盖;县博物馆配置智能交互设备,全面建设智慧化场馆,提升群众参观体验;县图书馆、南孔书屋、乡镇图书分馆等全部实现智能化通接通还,配置有声图书和电子书站点11个,建成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2个,年新增图书5万册,读者办证量、进馆人次增长2.5倍,推出了“点读平台”服务,读者直接从新华书店免费借书,真正打通图书馆借阅的最后一公里;在省级创新奖、基层治理智慧平台——“龙游通”上开设“公共文化服务”模块,图书借阅、场馆开放、活动点单,数据均能实时共享;“文旅龙游”“龙游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使线上服务更加广泛。
3.文化活动更惠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惠及群众50多万人次。各地群众文化活动越办越红火,龙游县“魅力青年”大赛、“村歌村舞大赛”“舞龙舞狮大赛”“村村办村晚”“精品节目创作大赛”“书香龙游全民阅读”“谷雨诗会”等全县性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成为群众活动品牌以及城市美誉度品牌。积极打造“一乡一节会,一村一品牌”的文化活动,如“沐尘畲乡三月三”“天池荷花文旅节”“大公清明祭祖”“溪口状元文化节”“青塘坞板凳龙灯会”“大街乡村晚”“溪底杜村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三)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研究成果丰硕。
龙游县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期间,组建课题组深入研究龙游公共文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务实创新、大胆改革,总结梳理,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龙游特色、地区示范、可推广复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1+2+X”系列成果:即1个《加快发展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和实现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个正式发布的地方标准和若干由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政策文件,并编撰了《浙江龙游:文化惠民 幸福花开》一书。
二、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当好龙头、力争上游。赋能发力“两城四区”建设,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提升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推动实现群众精神富足,在龙游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西明珠过程中彰显文化担当。
三、总体目标
紧扣打造浙西新明珠城市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文旅体融合发展大趋势,围绕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重要窗口”建设思想为引领,深度融入诗画风光带、基因解码和文化标识等建设,推进龙游文化复兴,突出“四个聚焦”,着眼“四处发力”,用更高标准推进文旅再出发。争取到2023年,具备创成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条件,到2025年,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100%,群众满意度90%以上,基本建成具有龙游特色、在全省山区26县脱颖而出、在浙西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崛起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成功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建设高标准公共文化空间。
1.高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地标。2023年高水平建成开放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博物馆新馆软硬件提升,实现县有“四馆一院”,将其打造成为龙游人的最佳“城市会客厅”、网红打卡点。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
2.高标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镇(街道)建均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力争全省第八次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实现一级站全覆盖。图书分馆、文化分馆覆盖率实现100%。500人以上村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三星级以上文化礼堂建成率达50%以上,实现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
3.多样化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依托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A级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等打造“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到2025年,全县建成南孔书屋18家以上,实现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文化驿站2家以上,实现街道全覆盖,建成乡村博物馆2家以上,每个乡镇(街道)建设足球篮球场地、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设施10处以上,未来社区按标准配备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公共文化场所。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至少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2个以上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享受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建立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促进群众精神富有。
1.促进文化惠民全地域覆盖。全面探索浙江省文化保障卡运作推广。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范围,创新服务形式,延长开放时间,逐步实现错时开放、夜间开放。持续推进送文化下乡惠民工程,全年开展送演出下乡310场,送电影下乡3100场,送书下乡(流通)30000册以上。县级公共文化场馆每年举办展览展示6场以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展览展示2场以上。广泛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等全民阅读,深化“书香龙游”建设,稳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年举办线下培训不少于100场次,实现城乡居民综合阅读率不低于92.5%,全民艺术综合普及率不低于80%。举办“全民文化艺术节”“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残疾人文化艺术周”,广泛开展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群众歌咏等文化活动,县级每年举办活动20场以上,各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活动10场以上,各村(社区)每年举办活动2场以上,“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内每周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1次,切实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推进观赏电影、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等视听文化服务供给,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次爱国主义教育观影,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高清电视覆盖率达到60%以上,应急广播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有线电视广播联网率达到10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完善文化产品多元化供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围绕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等创作生产一批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县级每年创作文艺精品节目3-5个,各乡镇(街道)每年创作文艺精品节目1-2个,每年创作评选一批视觉艺术类精品等,争取到2025年承办国家级、省级视觉类高水平展览2场,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奖励政策激励文化传媒公司打造一台大型实景演出、室内常态化演出,依托本土文化元素创编婺剧徽戏剧目2部以上。支持公共图书资源进茶吧、民宿、酒店,艺术展演进民宿集聚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鼓励有将说唱、街舞、小剧场话剧等文化形式纳入服务范围。高质量传播和输出列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
3.推动文化惠民精准化服务。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流动,打造“百师千场艺术培训联盟”实现基层点单式服务。提升沐尘畲族乡、詹家镇浦山村等少数民族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发扬。提高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产业工人等特殊文化群体服务供给的精准性。
(三)打造数智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造高品质文化生活。
1.加快公共文化品牌化建设。积极争创文化强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示范村、美育乡村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大提升工作,成功创建浙江省“满意图书馆”“幸福文化馆”。积极打造“一乡一节 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及“百村(社)赛事”“精品节目展演”等活动赛事品牌。深入推进推进“龙游商帮”文化标识,开展“龙商码头”书房建设、龙游商帮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等,打响“龙游商帮”城市品牌。
2.促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功能拓展,打造重大节庆活动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动博物馆景区化进程等。推动文教融合,在中小学设立艺术普及点、非遗传承点等等课外教育基地10个,推动文化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与群众体育健身中心融合等。建立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联动机制,提高综合服务效能。以社保卡为载体实现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阅读一卡通、服务一网通、联展一站通、培训一体化。
3.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改革。实施公共文化场馆智慧化提升工程,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积极开展智慧化展现、数字化保护管理、网络化集成等应用。2023年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智慧化建设,图书馆、南孔书屋视听阅读设施覆盖率100%,开展“码上阅读”“听书打卡”等服务,推动文化站、文化礼堂等文化场馆智能化提升。打通“浙江智慧文化云”“龙游通”等线上平台,公共文化场馆入驻“浙江智慧文化云”,实现互联互通、优化群众使用体验。不断完善菜单式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上共享、活动网上配送、服务网上采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年开展主题性数字服务项目20项以上,服务群众80万人次以上。
(四)建立完善文化队伍,实施高效能文化治理。
1.加强乡村文化治理。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计划,建立艺术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与省级以上民间艺术之乡、A级景区村的对接机制。推进乡村文化能人培育工作,培育乡村文化能人不少于500人。加强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培育以“三团三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书画社、摄影社、文学社)为核心的基层文艺团队600个以上。实施乡创培育行动,吸纳培养一批青年创客,深入挖掘未来乡村、景区村等文化旅游资源,支持培育“一盒故乡”“发糕宝宝”等乡村文创品牌发展,丰富文旅业态,以文化赋能助推共同富裕。
2.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优化调整采购目录,创新购买方式,丰富购买内容。加强采购项目绩效评估,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稳妥推进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创新打造“三百联盟”基层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开展“文化村长”基层文化治理实践,持续推进南孔书屋、文旅驿站、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阵地社会化运营,建立完善村(社区)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社会化运作机制。出台相应扶持文件,引导支持文化类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3.促进志愿服务发展。贯彻落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章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保障等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到 2025 年,文化和旅游注册志愿者达到 1200人以上,活跃志愿者达到 300人以上。广泛开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培育“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红色物业联盟”“暑假来吧”等一批特色项目、影响广泛、惠及民生的志愿服务品牌。
五、重点项目
(一)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
加强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反映龙游特色、体现龙游文化元素的地标建筑和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优化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场馆品质,建设提升一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化,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表5.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实施时间 |
1 |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 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文信息中心、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 | 2020-2023 |
2 |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 | 按照一级站标准提升罗家乡、小南海镇、东华街道、庙下乡综合文化站 | 2022-2023 |
3 | 南孔书屋建设 | 实现15个乡镇(街道)南孔书屋全覆盖 | 2021-2024 |
4 | 文化驿站建设 | 实现2个街道文化驿站全覆盖 | 2022-2023 |
(二)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
推进《龙游县“三百联盟”基层公共文化社会化运作实施方案》,运行“百站堂共建联盟”,提高文化礼堂服务效能,搭建“百村(社)赛事联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建“百师千场培训联盟”,培育文化人才队伍。
表5.2 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容和规模 | 实施时间 |
1 | 百站堂共建联盟 | 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重点选取辖区内基础条件好、辐射群众多、村庄活力强、文化底蕴深的星级文化礼堂或其他文化礼堂开展社会化运作。各乡镇社会化运作的文化礼堂不得少于总数的30%。 | 2022-2025 |
2 | 百村(社)赛事联盟 | 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与文化公司参与策划、指导各百家站堂联盟成员村开展“百村(社)赛事”暨“百村村晚”活动。每个百家站堂联盟成员村要组织1场“村晚”活动。 | 2022-2025 |
3 | 百师千场培训联盟 | 整合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县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县级以上文化艺术类协会会员和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搭建艺术指导联盟,组建艺术领域专家人才库。 县文广旅体局面向社会采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非遗、文创等十大类别的公益培训课时1000课时。省、市文化艺术类专家培训授课场次不低于15%。 | 2022-2025 |
(三)培育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立足龙游商帮、龙游石窟、姜席堰等载体,按照“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讲好龙游故事”“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的核心思路,打造文化精品、开展高端文化活动、培育特色基层文化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表5.3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1 | 精品创作类 | 龙游商帮文艺精品创作 | 开展“偶遇溪口--龙游商帮千古情”沉浸式文旅项目开发 |
2 | 活动品牌类 | 龙游县魅力青年才艺大赛 | 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文艺爱好者,都可自主报名参加活动。 |
龙游县广场舞大赛 | 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广场舞爱好者,可单独组队,也可联合组队参加活动。 | ||
百村(社)百场村晚展演 | 全县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全年开展村晚活动100场左右,挑选优秀节目在全县巡演6场,年底将对各活动进行优秀村晚评选,并举行颁奖晚会。 | ||
“三团三社”才艺大赛 | 为推进我县乡村文化蓬勃发展,展示我县基层公共文化良好风貌,挖掘乡镇文化人才,激励乡镇文化员、文化辅导员、文化礼堂管理员提高业务水平,开展本次活动。比赛分为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两大门类,所有参赛项目均为现场比赛。 |
(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平台。
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改革,充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应用,加快线上服务平台系统打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全渠道多终端宣传、体验、使用与评价应用探索,加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据归集使用和管理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和管理服务个性化、便捷化、高效化。
表5.4 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1 | 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项目 | 重点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应用转型,推进云上图书馆、云上文博、云上非遗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推进南孔书屋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 |
2 | 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 全面融入省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系统,优化平台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标准、服务内容、使用信息、人才数据、设施资源、主体机构等数据归集和使用功能,加强平台在管理、服务、监管、决策等方面功能集成。 |
3 | 全渠道公共文化服务应用体系建设项目 | 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超高清电视、手机电视电脑等终端推广应用,通过网站建设、微信公号/小程序、短视频、微博账号、APP应用开发,建设全渠道、多平台、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供给体系。 |
(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普惠”的思路,推进《龙游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卡实施方案》,围绕文化保障卡申领条件、申领方式、使用范围、相关主体权利义务、补贴和结算方式等内容,构建推进龙游文化保障卡制度落实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入馆、借阅、参观、培训以及购书和观影优惠等一码通用、免费服务、消费补贴。
表5.5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卡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1 | 消费券使用范围扩大 | 龙游县人民政府每年在龙游通APP派发消费券,增加书店、影院等文化消费企业参与,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 |
2 | 优惠观影专场扩大 | 每周六设置院线最新电影 |
3 | 公益培训供给扩大 | 整合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源,开展免费试课,扩大社会机构文化志愿服务参与度 |
4 | 建立“文化公益服务联盟” | 打通工会、青少年宫、老年大学、等文化机构,凭龙游码一码通享 |
(六)积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成果。
立足龙游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实践,探索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成果,推广公共文化服务“龙游经验”。
表5.6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1 | 理论制度 | 总结推广“基层公共文化社会化运作”等创新经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若干理论研究、政策创新、标准建设成果、机制创新成果。 |
2 | 服务模式 | 总结推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共建”等创新经验,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智化、品牌化、效能化、法治化和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若干创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