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赛龙舟 六月八“求龙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相传,春秋战国时楚国百姓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人们划着船在汨罗江搜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犹未找到屈原。自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渐成庆祝屈原的风俗。
龙游人赛龙舟,自古而然。时至今日,赛龙舟已成为龙游的文化盛事和体育竞技项目。2004年10月,龙游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爱好者云集灵山江,其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壮观场景引来无数群众驻足观看。自此,每年举办龙舟邀请赛成为龙游地域文化的新亮点。
“划龙舟在古代就盛行于吴、越、楚,而姑蔑国位于越国之西,作为姑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龙游自当有此活动。”县体育局局长黄国平推测。他认为,赛龙舟除了庆祝屈原,还蕴含着中国龙文化、农耕文化等内涵。黄国平透露,今年龙游已在申办浙江省第三届龙舟锦标赛。
传说中龙是能降水的神物,而水恰恰是农耕的重要元素。每年端午过后,江河易发大水,在端午这天赛龙舟是为祭祀龙,人们以此寄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黄国平说,龙游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2011年考古学家在龙游荷花山遗址就发掘出用于稻谷脱壳的磨饼,表明龙游的农耕历史有8000至9000年。
“龙游盛行舞龙,除了滚花龙、板凳龙、草龙、甘蔗龙等,老人们还记得一种在对龙的祭祀中有类似游水龙的民俗。”黄国平说。这种祭龙仪式在龙游是否存在过呢?
2000年,浙江电视台《大挑战》栏目组来到龙游,在小南海镇后周村举行“衢江游龙”挑战节目拍摄。“当时挑战项目是由后周村482个村民赶制龙身179节,而后在虎头山码头将龙头、龙身和龙尾组装起来。巨龙在18名队员的护送下沿衢江而下,在规定时间内抵达龙游石窟。”现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当时的“衢江游龙”活动组织者之一徐兆云回忆,他曾听说龙游以前有为求雨而游龙的习俗,当接到浙江电视台《大挑战》栏目组的电话后,他就把这项活动报了上去。后周村这回制作的“游龙”材料全是毛竹,先后分为锯、劈、钉、扎、钻等五道工序,除了龙头和龙尾由当地民间艺人制作,龙身全部由村民制成。“每节龙身上还要插黄旗、挂红灯笼,代表着家家户户的美好祝愿。”徐兆云说。
湖镇镇民间艺人吕金贵擅长龙、貔貅、狮子等民舞道具的制作,他的老家溪底杜村位于社阳江畔。“离我们村不远的社阳江里,有一处水特别深,当地人称为‘龙穴潭’。”吕金贵记得,他八九岁时曾骑着村里老人制作的“龙船”在龙穴潭附近嬉戏。“我记得那天叫‘龙抬头’,我骑的‘龙船’是用一段水杉原木制作的。这段原木的前头必须要有个树杈充作龙头,而原木后面则挂上一把扫帚当龙尾。”吕金贵说,他也不清楚当时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地点、骑这样的“龙船”的,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项活动就销声匿迹了。
龙廻陈村文书张瑞福被村民称为“土秀才”。张瑞福说,在建社阳水库前,村民在山里砍伐的木头、毛竹都顺着社阳江漂运出来。每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或者端午节,社阳溪总是会发大水,当地老百姓认为社阳溪里有蛟龙。“我们村之所以叫龙廻陈,是因为社阳江经过我们村以后就比较浅了,龙游到这里就回去了。”张瑞福说,龙廻陈村原本叫龙廻余村,以前姓余的人比较多,但清代中期福建陈姓迁居在此繁衍生息,龙廻余村人口逐渐以陈姓居多,村名也就改为“龙廻陈”。
“龙到我们这里就回去了,先辈为了庆祝龙就专门制作了九级青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年都会到家家户户舞青龙,以庆丰收、报平安、图吉利。”吕金贵说的小时候的游戏,张瑞福称的确是有的,说这游戏叫“游龙”,是“求龙水”的一个环节。
张瑞福的父亲叫张宗惠,生于1901年。“听我父亲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一年农历六月大旱,这时稻子正要灌浆,没水灌溉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他就参加过这年的‘求龙水’活动。”“求龙水”是龙游的一种民间习俗。在修订中的《湖镇镇镇志》有一段相关记载:
旧时遇干旱必祈求龙神降雨,谓之“求龙水”,地点皆高山岩洞深潭。四名壮汉抬着“龙亭”,前有健汉手持木棍、竹叶枪开道,后面数十名乃至成百成千人护送,沿途行人和看热闹者不准戴箬帽、撑伞,道旁不许晒衣服,田畈不准车水,镇内常赴社阳与遂昌县交界的铜钵山、汤溪的九峰岩、溪口(庙下)的绿葱湖等处祈求。队伍要先往城内县衙门,由县官赤着头、穿蒲鞋向龙亭叩拜。随即奔赴这些大山之“龙潭”焚香叩拜,以随身所带“龙瓶”从潭中舀起“龙水”往受旱处迅跑。水中有小鱼小虾,谓是“龙子龙孙”,据说神龙为抢回龙子龙孙,会追出“龙潭”而沛然下雨。此俗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后因水利条件改善不禁自止。
张瑞福说:“在村里长辈的带领下,每家每户16岁以上的男性都要去求龙水的。”当“求龙水”的队伍归来时,早就等候着的游龙队就会在江中游龙,并高喊“龙接来了!龙接来了!”吕金贵小时候所骑的“龙船”就是这种“龙”。“这种游龙是由九节水杉木组成,最头上一节原木必须要有类似龙角的树杈,最后一节挂上棕榈叶之类作为龙尾,龙身之间用铁环链接,九个水性较好的村民打着赤膊骑在原木上,双手拿小桨划水让龙在江中游起来。”张瑞福认为,吕金贵所说的“小龙船“,可能是游龙的“缩小版”,便于孩童嬉戏。
今年75岁的湖镇镇文化站原站长童亦平对“求龙水”活动也有研究。“除了龙廻陈村过去有接龙的传统,竺溪桥村也有,包括金华的汤溪镇也有。借来的‘龙子龙孙’,村民会将其供奉在宗祠、寺庙,或者放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雨。”
龙廻陈村陈氏宗祠而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在不远处即是社阳江。而今,“求龙水”这项农耕文化已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无限遐想……
附:《龙游十景民间故事》中《接龙》的故事
相传清顺治十年(1652年)农历六月,湖头街(湖镇)大旱。烈日当空,百日无雨,稻田龟裂,塘底朝天,就连滔滔衢江也断流了。正应着民间歌谣:“五月西风大水啸,六月西风鬼哭叫”,刚抽穗的稻禾,完全失去了生机,禾叶已经开始焦黄。眼看稻田将颗粒无收,乡民无计可施,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
方圆十里的白鸽湖也是湖底朝天,一片干涸。唯一可见的清水在被称做神仙嘴的洞口。神仙嘴处在舍利塔下,传说湖头街七十二口井与此相通。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侧耳倾听,便能听到洞内“哗哗”之声,疑是某种水怪作祟,但是到底是何水怪,谁也说不出。
话说有一个姓徐的年轻渔民,是个抓鱼高手,水性十分了得,湖头街人嬉称他是“渔精”。衢江断流,渔民也断了营生。一日,渔精携香火到舍利寺拜佛,求赤脚观音早降甘霖。渔精拜完佛,就来到后院乘凉。舍利寺后院有口井,是湖头街七十二口井中最大的一口。渔精就坐在井沿上乘凉,此时正当午时,不觉昏昏欲睡,不小心掉入井中。由于干旱,井水下降,渔精惊醒时,井水正好齐腰深。他放眼一看,发现井下有一暗道,凭着感觉正朝白鸽湖方向延伸。渔精虽胆大,也有点害怕,但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于是,渔精沿着暗道壁摸去,希望能尽快找到逃生的路口。
谁料,此暗道极为幽深,渔精摸了一天一夜,转了七七四十九道弯,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一个山洞,洞壁上灯火辉煌,当中的太师椅上坐着一个长眉白须的和尚,正在闭目打坐。渔精急忙上前跪拜。和尚道:“后生还不快快到绿葱湖龙潭接龙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说完,掸帚一扫,一股清风将渔精吹出岩洞。之后,鱼精将此事禀报给了县老爷。县太爷择定良辰吉日,湖镇上街下街各家各户所有壮丁全体出动,由鱼精统一调配,去绿葱湖接龙,以求普降甘霖。
农历六月初八寅时,湖头街鸣锣为号,八百壮丁身穿皂衣,腰束红绸,脚穿绑腿草鞋,手拿刀枪木棍齐聚上街樟树底。只听得三声炮响,由鱼精手拿干枯的稻禾引路,人们抬着牛头、羊头、猪头及酒礼担,浩浩荡荡向绿葱湖进发。
绿葱湖常年雾霭缭绕,每天阴雨不断,传说湖中有一龙洞,龙洞内藏着一条青龙。此龙系天河十龙之一,与其它九龙专司人间治水之责。
接龙队伍步行八十里,齐聚绿葱湖。鸣锣声中,鱼精带领壮丁们祭罢三牲,焚香三拜,跪地连呼三声:“神龙吉庆”。蛮师则坐在香案旁边,口念咒语,挥舞宝剑作法。一个时辰后,蛮师,摸出一只硕大的虾公,急忙装进随身携带的龙盒,盖上红布,大呼一声:“龙接到了!”壮丁们欣喜若狂,拥着蛮师原路返回。
接龙队伍路径之处,早已通告在先,百姓必须遵守四不准:不准用水车车水,不准用木桶挑水,不准戴笠帽,不准晒衣服。如有不遵者,轻则掀翻水车,重则乱棒打伤。因此,沿途百姓见接龙队伍来到,纷纷停止劳作,靠边站立,神情十分庄重。
龙接到舍利寺后,重新摆好香案,祭奠三牲,由蛮师口念咒语作法。一个时辰后,听得雷声骤起,乌云滚滚而来,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足足下了两个时辰的“及时雨”。
从此,湖头街每逢大旱,都要去绿葱湖接龙,每次都灵验。唯有民国三十三年接龙,蛮师接回一只水鳖虫,滴雨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