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251010-003/2021-1318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0-13
发布单位: 县发改局 有效性:

龙游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12-16 11:35 浏览次数: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主要指标

三、高质量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县级强院建设

2.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3.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4.深入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

四、高标准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6.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7.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五、高层级推进健康龙游建设

8.深入实施健康龙游行动

9.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10.完善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11.稳步推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与管理

六、高效能提升卫生健康智慧治理能力

12.加速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

13.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七、高要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4.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15.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

16.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

八、高水平实施龙游“医学高原”计划

17.打造高水平县域医疗中心

18.打造高水平临床重点学(专)科

19.打造高水平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九、保障措施

20.强化组织保障

21.强化财政保障

22.强化部门协同

23.强化监管机制

24.优化法治环境



为扎实推进我县健康龙游和国家卫生强县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争创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县,更快更好地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2030年)》《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衢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面启动龙游健康产业中心、龙游妇女儿童健康医院及塔石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建龙洲和东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龙游县急救分中心,改善急救装备,院前和医院内救治工作衔接紧密,救治病人转运程序规范,指挥调度反应快速。规范社会办医,完成万福中西医结合医院、龙州医院、龙城妇产医院的新建项目,完成康宁医院、爱尔眼科医院和总投资2亿元的骨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县共建医疗机构362家,总核定床位1768张,其中民营医院床位占34.73%,每千人床位数4.69张,每万人全科医生数4.3人。落实“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县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简称邵逸夫医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紧密型合作的医联体,县中医院与衢州市人民医院和树兰医院合作紧密,县妇保院纳入市妇保院医疗集团,15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县级医院分院。2018年以来,医共体总院共计下派专家1200余人次,直接受惠群众达2.3万余人次,服务能级得到有效提升,湖镇、塔石、横山、溪口4家分院共8个专科被评为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通过省级验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率达100%,83.18%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启动“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预约转诊服务平台,溪口中心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另有9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基本标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任务圆满完成,到2020年底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分别达86.88%、65.12%。

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修订完善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1个。提升应急卫生管理队伍反应能力,成功处置登革热、诺如病毒、手足口病、肺结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取得了“零确诊”成果,守住了衢州“东大门”,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强化传染病防控,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共1215例。完善精神病防治工作体系,对全县登记在册的1900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到“底数清、动态明、应管尽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制度,至2020年共组建118个家庭医生小组,签约17.11万人,签约率达42.36%。率先在全省推出结核病患者免费抗结核治疗政策,深入实施“两慢病”免费服药等一批惠民实事。不断深化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规范管理,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到71.47%,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1.36%。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国家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村112个。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8.58岁增长到2020年的80.18岁。

3.学科引领科教兴卫促进新发展。多途径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五年来共招聘405名卫技人员,完成83名定向生培养。县级医疗机构柔性引进邵逸夫医院、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等专家团队,建成郑树森、蔡秀军等17个专家工作站,帮扶心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外科等18大专科。溪口中心卫生院“民盟同心名医服务站”常态化运行,塔石中心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开展全面托管合作。多措并举培养卫技人才,入选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1名,入选第三届市级名医、名中医、专家2名,县第三批领军人才7名,县第九批拔尖人才2名,入选县第一批“百名菁才”培养对象19名。创新机制培育重点学科,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中医诊疗中心、慢病中心等7大中心建设,培育县级重点学科14个(其中民营医疗机构5个)。

4.健康龙游智慧工程取得新进展。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完成了31家母婴设施场所达标建设。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危急重症孕产妇、儿童、新生儿等救治能力明显提升。实施出生缺陷精准干预项目,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能力,实现了免费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目标人群全覆盖。稳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公益金制度,2016年以来共奖励扶助38716人次,特别扶助2133人次。医养结合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互联网+”“智慧龙游”为导向,加快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信息化、数字化进程,18家公立医疗机构实施“银医战略合作”项目,15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通了智慧结算、信息互联互通服务。推行多部门“一件事”联办、“六事合一”等举措,智慧医疗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实效,我县成为全市首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诊间支付的县。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2020年

健康

素质

1

人均期望寿命

79.5

80.18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5以下

1.57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12以下

0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

33.94

人口

发展

5

总和生育率

1.6

1.205

6

出生性别比

男女比

107以下

105.94

7

出生缺陷发生率

15以下

12.97

8

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

%

95

100

资源

配置

9

每千人床位数

3.98

4.69

10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93

2.87

11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3.52

2.95

12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2.5

4.3

13

每千名儿童床位数

2.2

2.23

14

每千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

0.8

0.46

15

县域范围内就诊率

%

90

86.88

服务

保障

16

家庭医生规范签约服务率

%

50

42.36

17

县域医学共享中心覆盖率

%

80

100%

18

智慧医疗覆盖率

%

80

100%

19

主要慢病社区规范管理率

%

70

高血压71.47

糖尿病71.36

20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70

70.82

卫生健康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专科特色不强,品牌效应不明显,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全科医生缺乏,乡村医生老龄化、断层严重,健康龙游建设的各要素合力形成仍显不足,健康服务供给距离老百姓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应予高度重视。

(二)面临形势

1.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新冠疫情对“大卫生”提出新要求。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尤其2019年末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短板,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大卫生”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已成为共识,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龙游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日益彰显,更高水平、更优层次打造健康龙游成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共同使命。

2.医改医保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带来新挑战。当前,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失衡、医护失衡、中西医失衡、大综合与小专科失衡等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持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医保、医药、医疗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给卫生健康领域带来新挑战,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与人民的健康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县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和文化“五大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初步形成,成为有力推进“十四五”医疗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3.“重要窗口”和四省边际医疗“桥头堡”建设面临新课题。全县医疗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尤其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医务人员结构老化严重,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十分突出,离领跑全市目标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龙游作为衢州的“东大门”,在践行“重要窗口”、打造四省边际医疗“桥头堡”、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面临新课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四省边际医疗卫生桥头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基层为重点,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根本目的,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水平建设健康龙游,在争创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县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统领,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地方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公平、可及、共享的要求,始终把维护公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保、养老、医疗卫生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县居民。

3.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增强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的要求,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更加注重“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改革,更加注重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服务供给更加均等、技术水平更加均质。

4.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推进数字化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统筹县域医疗卫生健康领域资源配置,建成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坚持依法治理。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强化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以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推动卫生健康现代化。加强监督与引导,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健康龙游、县域医疗中心和医疗技术高地,基本形成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群众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市同步。

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龙游,高水平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卫生健康综合实力居于全市前列,成为四省边际医疗桥头堡,与全市同步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

--高质量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县级强院建设标准,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专)学科4个以上,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运行,分级诊疗成效明显,县域就诊率达90%。纵深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双下沉、两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高标准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防控体系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平战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体系和应急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融合高效协同,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达全省平均水平。

--高层级推进健康龙游建设。城区通过病媒生物控制水平B级评估,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5%以下,老年人等10类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 70%以上,“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高效能提升卫生健康智慧治理能力。科学技术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快速发展,就医环境人性化,就医过程便捷、智能、安全,初步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服务模式。医疗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线上+线下”监管更加规范可行。

--高要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形成县(龙头)、乡(骨干)、村(网底)和社会资源相互协调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功能明确,定位清晰,在基层普及率达95%以上。中医药人才队伍得到明显改善,学历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中医药理念和文化浓厚,基本形成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

--高水平实施龙游“医学高原”计划。医联体和医共体的作用与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科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形成较大影响力,县域整体医疗水平的大幅提升,百姓就医的获得感明显增加。人才的招聘、使用和流动机制更加灵活化,高学历人才、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形成良性循环。

(四)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居民健康素质、服务体系、服务效能、保障水平、创新发展五大类20项指标。

龙游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目标

健康水平指标

1

人均期望寿命

80.5以上

2

婴儿死亡率

5以下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7以下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40

5

健康浙江发展指数

%

85

服务体系指标

6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3.5

7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3.8

8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

9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5

10

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

4.5

服务效能指标

11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

95

12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72以上

13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9以下

14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

8.5以下

15

县域就诊率

%

90以上

保障水平指标

16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稳步增长

创新发展指标

17

市级及以上卫生人才数

10

18

市级重点学(专)科

3

19

省级重点学(专)科

1

20

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

-

90

三、高质量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山海”提升工程,推进县级强院建设。深入实施“强基础”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双下沉、两提升”,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县级强院建设

高质量完成龙游健康产业中心(龙游县人民医院)、龙游县中医医院、龙游妇女儿童健康医院迁建、改建工程。改善就医环境,更新诊疗设备,培育品牌学科和特色专科,补齐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的短板,加快推进医院服务提质升级。深入实施“山海”提升工程,深化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着力提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水平。重点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探索县域内产科资源整合。到2025年,县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县级强院建设标准,县人民医院争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争创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

专栏1  实施 “3342+X”山海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在合作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指导下,全面提升龙游县人民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努力实现“3342+X”能力提升,建成区域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县域医疗中心。

加强胸痛、卒中、创伤急救三大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完善院前、院内诊疗流程和急救网络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县域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完成国家或区域中心认证工作。

加强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医技共享中心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做强做优县域三大医技共享中心,强化医技科室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资源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

推进四大重点托管专科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县域疾病特点和转外就医较多的病种,着力提升心内科、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肿瘤科等专科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项及以上,补足服务和技术短板,持续强化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

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提升。以管理人才下沉、人员上挂培训等方式,助力提升龙游县人民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发展。以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精确监测、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为核心,全面提升龙游县人民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县域医防融合服务体系。

落实X自选项目。依托邵医优势,协助打造县级强院工程,新增县级或院级邵逸夫医院名医/专家工作室5个及以上,创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重点专科)1个及以上;持续优化“潜力医生”项目实施,通过“拜师学艺”、“进修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担任学科建设的后备人才;推进“以项目为核心的新型指导方式”,指导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不断实现科研技术项目创新突破,5年内至少完成5项以上项目技术提升;协助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助力实现顺畅的“云会诊”、“云转诊”等移动医疗服务水平。

2.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纳入县总体规划,以更好地适应城乡建设、人口转移和结构变化。深入实施“强基础”工程,迁建塔石中心卫生院、湖镇中心卫生院、横山中心卫生院、罗家乡卫生院,扩建溪口中心卫生院、模环乡卫生院等建设项目。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健人员业务能力,重点培育、引进儿科、妇幼保健医务人才和其他高水平医务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管理水平。按照“20分钟服务圈”要求,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偏远山区由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定时、定点、定人”方式的巡回服务,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确保业务用房标准化率、标配设备配置率达到100%,基层医疗机构达到省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到2025年,溪口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医院建设标准,湖镇、塔石、横山三家中心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基层就诊率巩固在65%以上。

专栏2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工程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提升改造工程,逐步改善村卫生室就医环境。新改扩建50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集体)办村卫生室达 60%以上,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 90%以上,至少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创新一体化管理,由医共体总院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医共体分院对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业绩考核、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信息系统。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试行村级医疗卫生人才“县招乡管村用”机制,让基层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干得好”。同时,加强本土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向基层定向培养扩招 20%以上。积极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到县级医院免费脱产进修,确保5年内所有5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以上临床医疗人员累计进修满6个月。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依托“山海”提升工程的“X”项目,落实省级医疗资源下沉至医共体单位。通过技术指导、学术讲座、义诊、疑难病例会诊、巡回医疗等方式,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能力以及早癌筛查能力和慢病管理水平

完善补偿机制。建立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动态调整补偿机制,合理补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稳步提高乡村医生合理性收入。

3.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动“医院、医生、中医”统筹发展。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改革路径,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群众看病就医的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

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健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奖惩挂钩机制。联动推进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管理等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一线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力争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推行住院医疗服务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以下简称DRGs)点数法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医养结合模式的支付方式。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以上。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医院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专栏3 党建统领推进清廉医院建设

明确公立医院党委职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完善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和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原则,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风清正、医风清新、院风清朗为目标,扎实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和卫生健康文化建设,促进医务工作者依法从医、廉洁从医,组织岗位排查,强化招标采购、药品耗材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事安排、职称评定等关键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健全完善廉政档案,推动主体责任深化落实,加大执纪监督问责力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牢笼。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清廉指数逐年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4.深入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

承接好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依托浙江大学-衢州高水平医联体,继续加强与杭、衢三甲医院的医疗合作,重点扶持胸痛、卒中、创伤急救三大中心和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等专科建设,试行并完善临床紧缺人才“省招县用”引进、培育、轮转机制,争取更多、更优质的骨干人才和技术帮扶,最大化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助力推广适宜新技术新项目。

按照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的要求,以“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为突破口,深化医共体建设,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深做实县域医共体“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改革,完善医共体内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医共体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连续式服务。推进医疗医药、管理服务、疾病防控、远程会诊、健康扶贫“五大”同质化管理。

以医联体、医共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适宜技术引进等为重点,推动医联体、医共体“两体”建设无缝对接、双向贯通,提高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供需匹配度。落实省级医疗资源下沉计划,聚焦基层百姓亟需的专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精准下沉,将医共体建设“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到2025年,创成10个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

四、高标准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快建设联防联控、精密智控、医防融合、平急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线。

5.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县城建强中心、乡镇筑牢网底,上下联动”的发展思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组织与工作责任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资金。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所有建制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运行管理,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加强能力提升,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国家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到2025年,全部核编到位;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医生配备达2名/万人以上。

专栏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指挥、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精密智控、平战结合、“三情”联判联动、医防融合等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标准化建设,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流程。

强化医防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和相关补偿机制,增强人员力量配备,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由疾控机构向县域医共体派驻公共卫生专员,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提高对传染病的前端发现、早期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院感事先介入机制,按200-250张实际使用病床至少配备1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6.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制度,完成15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发热诊室建设,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和运行管理,有效提升基层医院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确立县人民医院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可开放传染病床位不少于80张,并设立平战结合转换病区,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提升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作用,定点收治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专家组有中医药专家,并直接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专栏5  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能力。探索实行“数字急救”,深入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的项目试点—“村村救”体系建设。增加全县急救站点布局,建成1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急救中心,按照每3万常住人口不低于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救护车,其中负压救护车占比不少于4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

构建一套完备的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做好县域血液应急保障的综合协调,确保临床用血需要与安全。落实献血屋建设经费和工作人员,建成献血屋1个,全血采集年增长率达到2%。

试行采取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保障。设立卫生应急医疗与防控救助基金,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7.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制度,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绩效管理。细化、实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完善艾滋病随访管理模式,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效果,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规范结核病诊疗管理,深化结核病患者“零负担”政策。扎实做好地方病防治专项工作,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推进预防接种服务网格化管理。到2025年,全县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五、高层级推进健康龙游建设

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8.深入实施健康龙游行动

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统筹推进健康龙游建设,落实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的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健康龙游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

落实健康影响因素评价评估工作,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政策、规划和项目的提交评价覆盖率分别达50%和20%以上,其中城市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民生工程评价覆盖率达50%以上。建立烟草使用、饮酒行为等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监测评估系统,加强健康素养与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研究。

开展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广泛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加强居民生存与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全民科学健身,落实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危害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以上,健康浙江发展指数达到85%以上。推进控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0%以下。大力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到2025年,全县健康乡镇比例达90%,健康社区(行政村)比例达85%,健康促进学校创建覆盖率达100%,新增健康主题公园3个,健康步道3条,健康小屋3个,健康超市3个。

9.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重点区域、薄弱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健全完善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全民参与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机制,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有效控制“四害”密度,积极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防治效果。深化“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无害化厕所普及,切实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到 2025年,城区通过病媒生物控制水平B级评估,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

10.完善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坚持预防为主,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规范健康体检,开展重点慢病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加强重点慢性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关注基层农村患病人群,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探索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全县“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改革,优先将重点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县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小于8.5%,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

专栏6筹划建设“两慢病”一体化管理中心

筹划建设高血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中心,探索“一体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慢病管理模式。

宣传动员全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服务,并统一纳入一体化健康管理中心,由签约家庭医生作为慢病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负责人和协调人,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分诊预约、检查检验、取药、转诊等一站式诊疗服务。签约家庭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检验结果、行为危险因素等的量化评估结果,提供精准分级健康服务。

11.稳步推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与管理

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等机构的建设,构建“互联网+护理”“医疗养老15分钟社区服务圈”,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链。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引导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在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合理利用闲置医疗资源,创造条件开展养老、护理、康复服务。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老年人等10类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70%以上。

全面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补齐儿科服务短板,提高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常态化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等服务项目,“两癌”筛查率和产前筛查率分别达到80%和90%。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8%以上。强化青少年近视、龋齿、肥胖等防控,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鼓励按政策生育,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样化、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2025年,妇幼健康主要服务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新生儿访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0%以上;孕产妇管理率达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10万、5‰以下。

12.全面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办医。鼓励民营医疗机构走高端化、差异化和特色化,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实现互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要。优先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增加床位尤其是康复、护理、老年病等床位,鼓励专业健康管理机构等提供老年人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康复指导、安宁疗护等连续性的整合服务,补齐老年医疗服务的缺项。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小规模、多功能整合型护理服务中心、居家护理服务站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养生保健、旅居养老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聚发展,促进健康新消费。积极培育拓展健康产业链供应链,打造集医疗、养生、养情、养心、度假功能于一体的城东未来社区,推动“医疗+”产业发展。

专栏7  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二甲及以上中医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其他一级医院加强老年护理、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病床。县、乡两级规范化建设安宁疗护中心、病区或床位,建成2个安宁疗护病区,2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推广安宁疗护适宜技术,梳理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清单,制定与修订本县安宁疗护服务标准、工作规范与质控标准,推动建立安宁疗护地方标准。

继续加强和规范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6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意外伤害保险由政府购买工作,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经济困难的高龄、长期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基于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支持的护理康复服务体系。

 

专栏8  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加强普惠型托育服务资源供给,加快建立多样化、多层次覆盖城乡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支持学校与妇幼保健机构共建婴幼儿照护服务实训基地,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管理规范和配套支持政策,保障托育行业规范化发展。推进婴幼儿照护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对家庭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加大对社区照护服务、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用人单位内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达到4.5张。

进一步深化省级示范性母婴室的内涵,继续推进流动母婴室建设和公共场所母婴设施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广母婴设施电子导航、电子查询等云服务功能。

 

专栏9  实施心理健康关爱行动

健全由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进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护理服务。强化心理救援队伍建设,加大对非精神专科医师的培训,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名/ 10万人。开设心理咨询平台或咨询热线,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级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加强灾害、事故和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和援助工作。医院、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精神卫生宣传及心理卫生保健。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高压职业人群,分别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措施。

进一步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诊断、随访管理机制,将抑郁症、儿童孤独症、老年失智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病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完善救治救助体系,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

六、高效能提升卫生健康智慧治理能力

全面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推动掌上便民惠民健康服务形成全流程、全自助、全人群的智慧医疗模式,助推数字化改革。

13.加速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

完善卫生健康新基建,推进“互联网+”在全县医疗健康场所全覆盖,将5G网络应用到医疗全过程。积极推进数字医共体建设,推进健康医保卡、国家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保卡、健康码等多码(卡)融合。完善智慧就餐、智慧停车等院内便民服务。

积极打造疫情防控智慧平台,完善和拓展“疫秒通”功能,建立新冠疫苗接种精准预约,自动提醒、疫情防控知识大家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查询、境内外人员健康状况自主申报、防疫问题线索举报咨询等功能模块,积极构建线上疫情防控“人人参与、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良好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县域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整体智治。

依托“浙里办”国民医疗健康专区,整合卫生健康服务,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完善县域一体化公共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推广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适时开展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建设,实现“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未来社区”的建设路径,形成社区健康管理的数字化应用服务模式。

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全自助、全人群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开展云就诊服务,鼓励医生处方流动,加快推进医疗保障系统的对接整合,尝试将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费用分担机制。到2025年,初步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服务模式。

专栏10实施智慧医疗工程

推进县域内医疗机构5G技术应用,普及手机预约挂号、预约诊疗、智能导诊、预约检查检验,线上候诊提醒,完善分时段精准预约,合理设置门诊号源,减少等候时间,提升按时就诊率。

拓宽县级医院医信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普及基层医院诊间支付、电子支付等方式,实时推送检测及就诊结果、费用票据等。

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药品配送服务,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内容,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和准入人员资质。

14.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常态化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全过程、全要素综合协同监管,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建设专业高效的执法监督队伍,卫生监督机构编制达到0.6-1.0/万人要求,实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100%覆盖。

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明确监管底线、风险点。加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督查的力度,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

推动监管方式和手段创新,利用浙政钉等,加快综合监管数字化转型,推广“互联网+综合监管”,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打造卫生健康非现场行政执法高地。

七、高要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引导,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弘扬中医药文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15.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快县中医院建设步伐,优化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1+N”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人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综合诊所、中医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到2025年,每千人中医医师数达到0.7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药技术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16.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

发挥优势,集中资源,在中医院重点打造针刀、针灸等特色专科,开设治未病专科,中医康复科,聚焦特色,错位发展,在基层大力推广应用针灸推拿、康复技术等中医适宜技术,形成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品”的中医药服务新格局。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积极开展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温病学”研究成果与防治经验的传统优势。委托医学院校开展中医药人才订单培养,吸引优秀中医药毕业生来龙就业,提升整体素质。鼓励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西学中”的政策支持,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与西医药临床协作,完善中西医联合诊疗诊治制度,普及基层中医药服务,打造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规范中医药师承制模式,使名师、大师的技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到2025年,新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力争1-2个中医专科成为省级重点学(专)科,公立中医类医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到60%,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中医专科+其他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普及率达95%以上。

17.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

推广中医药服务理念,建设中医文化馆,加大宣传中医治未病服务理念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中医药服务在特殊人群、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

专栏11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迁建县中医医院至县人民医院院址,按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规模优化医院空间布局和科室设置,开设治未病专科、中医康复科,开展三级乙等的等级医院认证准备工作,力争至“十四五”末,达到三级中医医院的服务水平。

与医学院校合作,开展委托订单培养,吸引优秀中医药毕业生5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0名)来龙就业。加大“西学中”的政策支持,完成“西学中”人数不少于30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覆盖率达80%以上。

成立一支中医药服务宣讲团,推广中医中药服务理念,建设中医文化馆1-2家,市级中药材科普基地1-2个,举办相关科普讲座不少于100场次,普及人群不少于30000人次,建设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1-2家。

八、高水平实施龙游“医学高原”计划

深化与省内外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联动,推进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培育,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质量,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全县疑难疾病、重大疾病诊治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质量服务县域及区域内城乡居民。

18.打造高水平县域医疗中心

借助浙江省及衢州市卫生事业发展优良态势,积极参与和深化“山海协作”、杭衢一体化发展,加大与国内、省内高水平医疗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县域整体医疗水平的大幅提升,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常见病专科门诊、急诊、重症医疗、手术和住院服务。到2025年建成1-2个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

19.打造高水平临床重点学(专)科

加快实施精准医学发展战略,推进医疗亚专科的建设,使专科技术向精准医疗、精准康复、精准护理发展。加强重点专科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大专科、基础专科、薄弱专科,培育和发展优质新生重点学科。集中资源、重点打造攻克县域内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疾病联合诊治团队,在危害龙游群众健康的重点疾病诊治技术上寻求突破。到2025年,建成省级重点学(专)科1-2个,市级重点学科3-4个,县级龙头学科10个,获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3项,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

专栏12  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强化与浙大邵逸夫医院、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等高校的对接,争取更多、更优质的骨干人才和技术帮扶,最大化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县人民医院着重加强心内科、胸外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卒中专科、泌尿外科、骨科、肝胆微创外科、肛肠胃肠外科、肺结节专科等专科建设。按照省级重点学科要求,提升护理学、呼吸内科等市级重点学科内涵建设。

县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加大结石专科、中风专科、康复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等专科的能力建设,打造针刀、针灸医学品牌。

县妇保院重点打造新生儿科、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优生优育管理(产前筛查、孕产妇保健)中心、宫颈疾病诊治中心,强化妇女保健、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

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形成一院一品一特色的格局,扩大区域内的影响力,提高基层诊疗率。

20.打造高水平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完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事管理,扎实推进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提高一线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县域医共体人员统筹使用制度,深化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建立健全竞争择优、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制定特需人才、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进一步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采用公开招聘、赴高校提前批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等多种招聘方式引进卫生人才,提高招聘工作科学化。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定向培养力度,设立乡镇卫技人才储备金。加快推进试行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夯实村级卫生人员队伍。

专栏13实施人才强医建设工程

落实市“258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培养3名雄鹰医学英才和6名雏鹰医学新锐。重点培养县级优秀医院管理者3名,县级名医6名,县级医坛新秀10名。引进和培养省级高层次人才2人以上,市级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20人,力争实现博士零的突破。

与高校开展定向培养卫生人才100人以上,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助理全科医师(全科助理医师)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转岗培训,培训人数30人以上,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到2025年,全县每万户籍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以上,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25%以上。

九、保障措施

21.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改革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工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22.强化财政保障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和保障机制,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长。深化补偿机制改革,重点向公共卫生、基础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适当向儿童医疗保健、老年医疗护理、康复、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感染科等学科领域倾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培养经费投入。

23.强化部门协同

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卫健部门落实规划制定与实施。卫健部门要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卫生资源的规划、审批、调整、监督和评价依法进行管理。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县委编办要按照规划要求予以机构与人员编制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资规、住建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要与卫健部门共同牵头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保部门要与卫健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健部门制定并实施规划。

24.强化监管机制

切实加强对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及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卫生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

25.优化法治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法律法规,聚焦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应急物资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卫生健康执法,营造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保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附件:

龙游县“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总投资

(亿元)

建设周期
(年)

责任单位

(一)在建类

1

龙游县健康产业中心

设计床位800张,新建住院楼、门诊楼、医技楼、行政综合楼及公共卫生楼,总建筑面积137700平方米。

11.25

2020-2023

县城投集团,县卫健局,县人民医院

2

龙游妇女儿童健康医院

总床位150张,建设总用地 15820 平方米(约 23.7 亩)总建筑面积 24552 平方米,其中地上 17750 平方米 妇幼保健业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体检中心)用房、计划生育业务(婚检、优生优育)用房、妇女儿童医疗(门急诊、医技、住院)用房、后勤保障用房及配套地下停车库等。

1.4936

2021-2023

县卫健局、县妇保院

3

塔石中心卫生院迁建

总床位52张,包括门诊楼5440平方米,附房487.2平方米,门卫47.2平方米以及其他相关配套设备。总建筑面积5910.6平方米。

0.2986

2020-2021

县卫健局、塔石中心卫生院

(二)谋划类

4

龙游县中医院搬迁改造

改造人民医院原址,装修医疗大楼,拆除老旧大楼,新建一栋综合楼,涉及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3.5

2024-2025

县卫健局、县中医院

5

湖镇中心卫生院迁建

总用地面积25亩,规划床位数100张,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包括门诊大楼3500平方米,住院大楼6000平方米,附房5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0

2022-2024

县卫健局、湖镇镇政府、湖镇中心卫生院

6

溪口中心卫生院扩建

总床位100张,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医疗综合楼及康养中心。

0.5

2022-2024

县卫健局、溪口镇政府、溪口中心卫生院

7

横山中心卫生院迁建

总用地面积15亩,规划床位数50张,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包括公共卫生楼2500平方米,医疗综合楼5000平方米,辅助用房300平方米及其他附属设施。

0.7

2023-2025

县卫健局、横山镇政府、横山中心卫生院

8

罗家卫生院迁建

规划用地面积8亩,新增床位数20张,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0.3

2023-2025

县卫健局、罗家乡政府、罗家卫生院

 

 

 


信息来源: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