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城兴村融合 | 重启走马灯,4岁小儿也唱曲

发布时间: 2025- 08- 18 15: 51 浏览次数:

“声音要洪亮,步伐跟上!”8月14日,社阳乡青塘坞村文化礼堂,85岁的劳庭祥正耐心纠正孩子们的走位。竹马道具在孩子们手中轻轻晃动,昆曲小调混着稚嫩的童声飘出窗外——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中断四五年后重新启动的小儿走马灯培训班。从7月22日到8月20日,这群4至10岁的孩子,正跟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1代传承人劳庭祥,续写这项千年技艺的新故事。

“小雪花,飘呀飘,八仙来把福送到……”8岁的夏一可是一年级小学生,但已是培训班里的“小主力”,说起学走马灯的缘由,眼睛亮晶晶的:“我家里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我要学。现在《小雪花》《八仙》都会唱了,最喜欢《小雪花》。”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群最小才4岁的孩子,已能熟练完成基础走位、阵法变换,甚至能唱全好几段传统曲目。劳庭祥看着他们,总想起自己8岁时刚学戏的模样。“那时候老师选我,就因为我唱得好、做得好。”老人声音洪亮,回忆起少年时光仍清晰:“先学仰步走,再练十一训、十二训。后来龙游文化馆开会,老师都叫上我。下乡做文化工作回来,我就自己排了一整出小儿走马灯的戏。”从那时起,劳庭祥一生与这项技艺为伴,教授的学生也数不胜数。“以前都是八岁到十岁的男孩,现在村子里孩子少,女娃也来了,年纪也更小。能有人学,就好。”

“小儿走马灯不只是演,更是完整的戏剧。”小儿走马灯传承人林茂森,也是劳庭祥的学生之一。他解释道,这项技艺融合昆曲唱段、阵法走位、竹马道具,18场戏里藏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与节庆习俗。“我们村自唐朝建村,有上千年历史了,小儿走马灯也见证了村庄的发展,所以之前我们每隔三年就要有新的学生来学,传承这项技艺”但最近几年,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也大多在县城、镇上上学,断了有四五年。上一届孩子都十五六岁了,不合适再演了。”更让人揪心的是,85岁的劳庭祥已属高龄,“再不传,真怕断代。”

今年,乡里和村里一拍即合,决定重启传承计划。乡里和村里特意把久居外地的劳庭祥接回村,又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跟他们说这是村里的根,是祖宗留下的东西。”家长们被说动了,住在县城的每周往返,住在镇上的准时接送,硬是凑齐了十个孩子——这一次,不再拘泥于“十个男孩”的传统,女孩也成了传承的生力军。

这份“密码”的守护,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举办培训班,既是守根脉,也是激活乡村活力。”社阳乡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彭俊涛说,省级非遗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村民的集体记忆。为了让走马灯“活”下去,乡里已规划了系列动作:将非遗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逢年过节组织巡演;建立“传帮带”体系,选拔返乡青年、村里的宝妈跟着劳庭祥学。“通过这些让非遗文化从‘少数人的技艺’变成‘全村人的事’,既让老人有动力传,孩子有兴趣学,也让村民在参与中受益,成为社阳的文化金名片。”

信息来源: 微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