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乡2024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度,罗家乡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使命担当,按照市委高屹书记和县委祝建东书记调研罗家、荷村指示精神,紧扣“严紧实”,打好主动仗,加快罗家绿色转型、特色发展。
(一)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从实抓项目、扩投入。
推进“共富荷村”建设。扎实推进“共富荷村”三年行动中期项目,完成林下100亩黄精种植,投资80万元的林区道路建设已完成立项;利用原荷村小学的闲置空间,与衢州市大花园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占地15亩的“银发经济”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同时,我们积极行动,与3家具有乡土情怀的创客团队进行深入交流,旨在构建乡土人才交流的坚实平台。以“双招双引”为核心战略,深入挖掘乡贤资源,拓宽招商引资的多元化渠道,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夯实黄茶产业发展。今年2月,“龙游黄茶”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携手黄茶生产企业、经销商、种植大户共同打造区域性公共黄茶品牌。截至目前,全乡黄茶头春茶青产量超26万斤,黄茶茶青超66万斤。三、四月份采茶旺季,中黄3号、龙井43、黄金芽等优质茶叶茶青总产量80余万斤,茶叶产值超过3000万元。我们邀请茗皇“企二代”茶甜甜将线上销售发货仓迁至罗家,同步举办直播活动。目前该平台已汇集粉丝43.9万人,月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聚焦重点项目攻坚。在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中,完成政策处理845亩,测绘面积479.5亩,其中缪家村、罗家村、陆村村等三村完成流转签约共计382.8亩,完成今年新造林任务。此外,还摸排出岭根村、马府墩村等约650亩可实施地块。年初,衢丽铁路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乡村两级联动配合,帮助解决施工场地问题,目前我乡已完成曹家弃渣28.039亩、3-1拌合站14.1亩的土地签约,马府墩村曹家弃渣场4号23.892亩、姜家中转站22.4745亩的政策处理。席家村持续推进光伏强村,上半年完成茶光互补项目,光伏投资总额达680万元,全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90万元。
(二)坚持乡村风貌全域焕新,从细抓创新、提品质。
美丽乡村建出新品质。上半年,我们做好美丽乡村及未来乡村项目谋划。成功申报荷村村未来乡村创建,计划实施项目8个,总投资1000余万元。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样板乡镇、生活污水提标、罗家溪幸福河湖等3个项目全面启动,借势借力推动基础设施提标改造,打造以集镇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半径5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不断探索新路径,规范集镇日常管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共同绘就和美乡村美丽画卷。
集聚转化搬出新气象。过去两年,全乡已有321户910人享受到小县大城农民集聚转化的政策红利。今年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级任务指标,进一步深化农民集聚转化工作。自启动农民集聚转化工作以来,全面展开动员工作,深入各乡村进行政策宣传,详细讲解集聚转化的益处与流程,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共有34户59人报名,21户32人通过资格审核。
土地治理整出新风貌。大力推进抛荒地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乡完成了9个行政村共计57.96亩的抛荒地整治。同步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按照村民申报面积,经无人机测量、小组会议讨论、村级初核公示、复核审定公示等程序,我乡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最终上报面积1702.4亩。持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有效盘活闲置土地,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从优抓保障、享成效。
强化民生保障,健全机制“助民”。全乡上下坚持守住民生底线,低保低边在册306户,共437人,上半年累积发放保障金247万余元;雨露计划共补助6名在读大中专学生,下发补助资金1.8万元;14户孤寡老人进入廖家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赡养。全力保障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及残疾人生活水平,盘活存量场地,设置老年食堂3个,当前全乡就餐老人有120余位,实现助餐服务的全覆盖。服务失能失智、孤寡老人,为200多户村民提供打扫卫生、理发等服务。
落实民生项目,夯实基础“安民”。完成育儿补贴申请10户,办理生育登记25户,解答群众问题咨询80余次。完成全乡医保地图数据更新,解答群众医保问题咨询21次;联合县医保局开展“医保帮帮团”服务活动,提供医保政策咨询,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送上解暑饮品。合理设置病媒生物防治饵站40个,结合创文整改清理卫生死角33处,营造文明、美好的乡村环境。
活跃文化建设,盘活资源“乐民”。紧扣群众所思所盼,深度打造“1+10+N”的文明实践模式,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充分融合“南孔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礼堂”等阵地资源,为活动提供场所保障;充分挖掘吸收老年学校、文化村长、银龄艺术团等群体资源,不断为“敬老爱贤”品牌志愿服务队注入新鲜血液。针对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结合“春泥计划”积极整合资源,与“君君妈妈工作室”等社会志愿服务优质师资力量,精心谋划实用课程,1000余人次参加公益培训。
(四)坚持一杆到底护土有责,从严抓平安、守底线。
坚决有力绷紧安全之弦。高标准建设乡应急消防管理站,完成队伍组建及人员装置配备,统筹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灾害防治。半年度开展消防夜查14次,每月对辖区九小场所检查全覆盖,发现隐患28起,当场整改26起,限期整改2起,整改率100%,有效预防和遏制火灾事故的发生。用好初信初访“七步工作法”,对疑难矛盾纠纷,由乡主要领导领衔督办,定期召开案情分析会,梳理各方问题症结,今年以来全乡共化解矛盾纠纷55起,办结信访8件,12345投诉20件,办结率100%,重大敏感时期未发生赴省进京访、越级访和集体访情况。
坚定不移守好绿水青山。入围省级低碳乡镇创建名单,实现碳排放总量、强度双下降,扎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省级高空瞭望平台实时火点预警通报2起,相关责任人均处置到位。充分发挥护林员、网格员等岗位作用,加大巡查力度,提高群众森林防火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和安全用火意识,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浓厚氛围。
坚持不懈深化网格治理。村出入口、主要道路、公共区域等重要场所实现监控全覆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强化乡村网格员队伍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课堂培训、观摩交流、实战比武等方式,提高网格员服务群众的热情和能力。规范网格长、专职网格员选聘流程,对工作履职不力的网格员实行末位淘汰制,3月调整专职专聘网格员1名。
二、存在问题
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离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一是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招商引资信息不足,特色产业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
二是环境治理仍需向纵深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要工作需要更加精准持续发力;
三是社会民生事业等方面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强村富民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坚持理想信念“高线”。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管好、用好乡村干部队伍,增强基层战斗力。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入心见行”,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未来乡村等主题,推进“共富荷村”三年行动。
树立道德规范“中线”。深化干部作风“六治六提”、“明德守法、完善自我”专项行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聚焦少数党员干部酒驾、赌博等问题,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树牢红线意识,紧盯专项资金、民生资金,避免虚账假账、虚报冒领,做好项目建设工作,严把项目评审关口,扎紧制度笼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严守纪律规矩“底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自觉接受各级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抓平台提优,迸发创新活力。加快黄茶核心区建设,规范黄茶标准化种植,持续推广“数字茶园”项目,以大数据进行精确化操作,利用科学的方式建设现代茶园管理体系;补足产业链,盘活闲置厂房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线。计划建设黄茶现代产业园、升级改造黄茶核心区、建成茶研学基地等,推动黄茶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乡贤回归、青年返乡,开展茶艺、竹艺等“一招鲜”培训,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抓项目提速,厚植发展潜力。全力以赴推进中央资金油茶项目、数字化标准茶田建设,确保项目早日达产达效。深化与研究院、高校的合作,依托黄茶领域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开展黄茶科研和技术服务,确保罗家乡在黄茶生产、深加工利用上始终走在前列;创新产品开发利用,研发茶粉、奶茶等新型产品,不断提升鲜茶产品附加值。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游客“看茶景、品茶味、享茶俗”。
抓招商提效,增强造血能力。投身到招商引资主战场,实施全民招商、全方位招商。狠抓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跟进对接台资企业镇江李长荣集团计划拟投资1亿美金的电子级异丙醇项目;对接中曜达新能源公司,谋划“茶光互补”项目,预计一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示范茶园100多亩。
(三)凝聚力量办好实事,增强群众幸福质感。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山海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实施共富茶园、茶光互补等强村增收项目。进一步扩大“黄茶认养”规模,推出新一期认养茶园,吸引省内外企业完成签约。抓牢项目建设政策红利,合力形成“共富经济”,利用黄茶资源优势拓宽增收路径,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步提升。
完善文卫配套项目。利用好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做好“一老一小”服务。谋划一批党建、文化、旅游项目,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夯实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成果,规范建设村级卫生室,全面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做好群众医疗保障,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办好民生实事。强化集镇效能,扎实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样板乡镇创建。进一步落实“小县大城 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工作,落实“暖心”政策,优化多样安置方式,充分解决村民对搬迁的后顾之忧。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农村饮用水提标等民生项目,确保高标准高质量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