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让村民富起来

发布时间: 2024- 10- 23 09: 55 浏览次数:

本报讯 (记者 吴诗昱) “一天要运送两趟零件,城南那边的企业打包后再销往义乌、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地,生意最近很好。”10月18日,在东华街道上圩头村众欣“共富工坊”,200多件来料加工零部件成箱打包,等待运输。工坊二楼,70多名村民围坐在几张长桌旁,有说有笑地忙着各自手头的活,有的把零部件装袋、有的给螺丝螺帽配对,大家都干劲十足。

据了解,众欣“共富工坊”中的电器配件、成品包装及手工艺品等工作,为上圩头村的妇女、老人、低保户等群体提供了增收机会。乡里的网格员、来料加工负责人郑友贞统一接单配单,又采用集中培训、送原料上门等便民利民方式,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众欣“共富工坊”吸纳了周边村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余元。

“搬到这个新造的二楼加工园区已经有两年了,做来料加工的人也从原来的四五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还有些人会拿回家做。”郑友贞说,之前没有这个“共富工坊”时,经常看见村里老人闲聊、瞎逛,现在他们有工作干、有工资拿,平时宣传政策和通知消息都很方便,附近的村民也都乐意来,大家相互间其乐融融的。

“之前我要去外面打工,现在就在家门口做零工,方便多了。”村民余亚雄一边拧着螺丝一边笑着说,自己做来料加工有一年多了,现在每个月可以拿1000多元工资,工作时间自由,生活也比之前充实很多,别提多开心了。另一边,干了七八年的老员工王林华表示,自己是退伍兵,平时夫妻一起做来料加工,一个月可以赚3000元,老板娘也很照顾大家。“现在增加了收入,家里的生活改善了很多。”

考虑到村民动手能力的水平不同,众欣“共富工坊”还设立“爱心岗”,给智力或者精神状况“特殊”的村民提供专岗专位。“都是比较简单的手工制品,我也不会算具体件数,就按照一个月60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特殊情况需要照顾一下,大家也比较理解。”郑友贞说。

“共富工坊”架起了强村富民的桥梁,真正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富裕新动力。“刚当书记的时候觉得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就想整合资金,对老乡政府房屋进行改造,于是打造了物业大楼,让村民有地方集中做手工活。”上圩头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益林表示,目前已经将文化中心的物业大楼创新利用,引进鞋厂工坊资源,旺季可以容纳200余名村民同时进行加工作业。今后还将深挖资源,拓展手工作业类别,给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打响上圩头村品牌,让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

信息来源: 龙游县政府